近日,国家植物园(北园)举办的《万物共生大讲堂》被中国科协列入全国科普月科普教育基地联合行动重点活动。在全国科普月期间,将开展《植物的语言–农时与气候变化》、《星星一闪万物生》等4场专题讲座。
《万物共生大讲堂》是国家植物园连续第三年举办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公益论坛。以“讲好中国植物故事,传播生物多样之美”为宗旨,邀请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、植物科学、科普等方面的教授、专家、学者,深入浅出地阐述科学知识、经典学说、重大发现。是推动全民生物多样性素养提升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纯公益的大型科普课堂,截止目前已经开展了87场。
大讲堂项目负责人陈红岩介绍“《万物共生大讲堂》2025年开启以来,开展了线下讲堂27场,线上直播4场,线上线下累计服务公众超过32万人次。为了让科普服务更贴近基层、扎根社区,除了在园区内举办之外,还开展入校、入社区讲座。开启在地共建新模式,与香山街道共建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触摸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,更让国家植物园与周边社区形成了‘生态共鸣’,累加走进7个社区,服务百姓400余人次。专家们还走进丰台区、昌平区等多所中小学,为几千名师生带去生物多样性课程,成为孩子们探究科学真理的桥梁。”
截止至目前,近万名观众参与了现场活动,众多参与的青少年表示,在《万物共生大讲堂》中开阔了眼界,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。
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、大讲堂创始人贺然介绍:科普工作是国家植物园的一项重要功能,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任务。植物园不只是“植物的避难所”,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课堂,科普工作就是这堂课的“教科书”和“传声筒”,它的重要性,往小了说关系每个人的生活,往大了说连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。创建国家植物园《万物共生大讲堂》,就是要为科学家和公众搭建桥梁,把“与自然共生、与万物共融”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传播好,把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好,推动全民生物多样性素养的提升,让更多人知道:植物园不只是“打卡地”,更是每个人的“生态课堂”。毕竟,保护植物、守护生态,从来不是植物园一家的事,而是我们每个人的“必修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