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导报网 娱乐 藏在AI芯片里的“铜”生意,海亮股份打破外企垄断的硬仗

藏在AI芯片里的“铜”生意,海亮股份打破外企垄断的硬仗

当全球科技巨头为争夺AI芯片算力竞逐纳米级工艺时,一个看似传统的金属材料领域正悄然上演着另一场革命。在长三角一家铜材工厂的实验室里,工程师们反复调试着熔炉参数,试图将铜材纯度从99.99%提升至小数点后第五位——这微小的进步,能让国产AI芯片封装材料的性能逼近日本三菱、德国维兰德等国际巨头的垄断防线。

作为这场战役的主角,浙江海亮股份在年报中展现了战略转型期的阶段性特征:全年营收突破873.87亿元,同比增长15.61%,主营业务规模持续扩大;但受全球铜价波动及新能源业务前期投入影响,利润端面临短期承压。这组数据的背后,折射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向高精尖领域突围时,规模效应与技术红利释放的时空错位。

在AI芯片的封装环节,铜合金材料如同"血管"般重要。它不仅需要承受上千次热循环冲击,还要在微米级结构中保持稳定的导电性与散热效率。行业分析报告指出,国内企业采购高端铜合金带材周期较长且成本较高。这种技术壁垒在算力军备竞赛中愈发凸显——第三方研究机构预测,2025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1780亿元,但相关铜材却长期依赖进口。

海亮的破局始于技术研发。其研发团队通过改进熔炼工艺,将铜纯度大幅提升,并创新性加入稀土元素,使得材料热疲劳寿命显著提升。这项技术让海亮铜合金带材成功进入国内主要芯片厂商供应链体系。这种技术突破恰逢政策东风——根据工信部公开文件显示,相关产业政策为国产替代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。

在绍兴基地,海亮打造的第五代连铸连轧产线将熔炼炉从电炉改为燃气竖炉,再生铜使用比例提升至60%。通过数字化改造,产线效率显著提升,交货周期大幅缩短,其节能改造项目获得政策资金支持。这种"技术+政策"的双轮驱动模式,正在重塑行业生态。

当行业还在消化眼前的红利时,海亮已将目光投向更前沿的战场。在兰州铜箔基地,厚度4.5微米的锂电铜箔正在试产,这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800Wh/kg的关键材料;研究院的纳米铜粉制备技术可将3D打印精度提升至微米级,为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
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量子计算、人形机器人列为新增长引擎,而两者对铜材的性能要求近乎苛刻。海亮与华为共建的AI实验室,正通过大模型模拟数百万种合金配比,试图将材料研发周期从3年缩短至6个月。

在颠覆性技术革命的浪潮中,海亮的转型路径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样本。据了解,海亮股份研发投入中70%投向铜基新材料,23%用于数字化改造。尽管短期面临铜价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,但企业通过套期保值业务控制风险敞口,同时加速海外基地建设。

正如其在战略规划中所述:"毫米级的传统加工,同样需要纳米级的创新野心"——这场关于金属的精密战争,既是材料科学的突围,更是中国制造在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的生动注脚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,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。相关作品的原创性、稳重陈述文字无法一一核实,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邮箱1719530292@qq.com,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yishu.daobao.cc/archives/4026.html

作者: admin2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5205378440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1719530292@qq.com

本站所有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,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。相关作品的原创性、稳重陈述文字无法一一核实,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,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
返回顶部